工作之餘,也要多多照顧自己。
長時間固定不良姿勢引起,會出現局部肌肉緊繃、僵硬情形,用力按壓痛點時,會引發局部肌肉抽動,並將疼痛傳導到別處肌肉,甚至可能出現全身性疼痛。
一名年約40幾歲的女性銀行行員,上班時間久坐,加上使用電腦,近幾個月出現了上背部疼痛的症狀,包括肩膀、脖子和後背膏肓處都疼痛不堪,醫師診斷是罹患了「肌筋膜症候群」。這是一種經年累月造成的慢性疼痛,身體每一條骨骼肌處均可能發生,以頸部、上背部居多,探究原因,主要肇因於姿勢不良或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所引起,並且有多種合併症狀,常讓患者不知該看哪一科才好。
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黃永錚說,「肌筋膜症候群」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疾病,隨著現代社會生活高度緊張,罹患「肌筋膜症候群」的人數也有愈來愈多的趨勢。依據調查,每100人當中,就有5~6成的人曾經有過此類痠痛的經驗,只是嚴重程度不同而已,門診中,患者分布於各年齡層,而最常見的則是上班族。
肌肉局部缺血與缺氧
「肌筋膜症候群」是人體肌肉因為「過度使用」而產生慢性疼痛的現象。其生理機轉是神經肌肉釋放過多的乙醯膽鹼(acetylcholine),造成肌小節(sarcomere)持續收縮,使得局部的能量消耗增加、血液循環變差,長時間下來形成肌肉內局部缺血與缺氧。身體為了代償這種局部缺血和缺氧狀態,會釋放出一些活化物質,而這些物質活化了感覺神經纖維,造成疼痛不適的感覺。
患者會出現局部肌肉緊繃、僵硬情形,醫師觸診時能發現緊繃的肌肉帶,摸起來像硬塊般,其上具有特別敏感的痛點,稱之為「激痛點」(trigger point),用力按壓痛點時,會引發局部肌肉抽動,並將疼痛傳導到別處肌肉,甚至可能出現全身性疼痛。
有些肌筋膜疼痛症患者會伴隨有自主神經症狀,如耳鳴、流淚、眩暈、心悸等,在臨床上容易造成混淆,使患者做了許多不必要的檢查,或服用不必要的藥物。比較特殊的是,隨著疼痛部位的不同,「肌筋膜症候群」會有不同的症狀表現,例如:
1.後頸部:容易被誤認為是壓力性頭痛。
2.胸部:患者感覺胸悶、緊繃不適,常與心絞痛或狹心症混淆。
3.腰部:易誤認為椎間盤突出。
4.臀部:以為是坐骨神經痛。
5.腹部:少數人會以便祕或腹瀉症狀表現。
症狀治療外,也要找出誘發原因
因此,在診斷上,醫師的詳細問診變得很重要,患者應該清楚向醫師描述症狀,除了確定疼痛來源,也就是「激痛點」的位置,還要找出誘發肌肉疼痛的原因,包括:拉傷、關節炎、長期姿勢不良、心理壓力等等,才能從「治標」著手,避免復發。
黃永錚表示,「肌筋膜症候群」的治療分為藥物及非藥物兩種:
(一) 藥物治療
1 使用口服止痛藥或肌肉鬆弛劑。
2 局部注射:以空針針刺,或用局部麻醉劑,將肌肉中的緊繃肌束放鬆,以達到快速療效。由於並非發炎症狀,因此不建議注射類固醇。
(二) 非藥物治療
1 復健:拉筋(牽拉運動)、按摩、深層熱療(超音波、干擾波等)等皆有幫助,或是做一些「伸展柔軟操」,將緊繃的肌肉恢復至原長度,緩解肌肉痙攣的情況,並增加關節活動度。
2 中醫針灸:針對激痛點施以針灸刺激,以達到舒筋活血的效果。
九成以上「肌筋膜症候群」患者可以用保守療法治癒或控制,除了止痛外,醫師依據個人情況設計的各種復健運動治療,通常可以獲得長期療效。
除了端坐在辦公室、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上班族外,包括開車司機、生產線上的勞工,或是新手媽媽(抱小孩姿勢不當)等,也容易引起「肌筋膜症候群」上身,因此,要避免發生「肌筋膜症候群」問題,還是需要從日常生活習慣矯正起,預防方法建議如下:
1 正確姿勢: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(如:開車、打牌等),並避免不正確姿勢(如:用脖子夾電話)。以電腦族為例,需注意座椅背部、手肘是否有適當支撐,桌椅及螢幕高度也要恰當,以防身體某部分肌肉呈過度負荷。
2 避免過度疲勞,應適當休息:長時間固定姿勢不宜超過一小時,能每半小時休息一次最好。利用休息時間進行簡單的頭頸部關節活動與肌肉伸展操,可避免各種肩頸痠痛與「肌筋膜症候群」。
3 養成運動習慣:建議每週至少運動2至3次,每次約20至30分鐘,運動強度以達到稍微出汗為準,以保持軀幹肌肉和韌帶的柔軟度。
4 勿使用過軟或過硬的床墊、挑選軟而有彈性的枕頭。
5 勿長期穿太高跟的鞋子:穿高跟鞋會使肌肉緊張度增加,易引起肌肉疲勞而痠痛。
6 常泡熱水澡:一般來說,水溫約38~40℃,可達到放鬆效果。
該掛哪一科?
肌筋膜症候群雖然會有全身性的症狀,不過大多以肌肉痠痛來表現,建議民眾有這些症狀時可以掛復健科、風濕免疫科(以排除風濕免疫疾病)或掛家庭醫學科由醫師診斷。
該掛哪一科?
肌筋膜症候群雖然會有全身性的症狀,不過大多以肌肉痠痛來表現,建議民眾有這些症狀時可以掛復健科、風濕免疫科(以排除風濕免疫疾病)或掛家庭醫學科由醫師診斷。
<<資料來自於網路>>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